寒門難出貴子?“小鎮做題家”被嘲,努力為什么會成為貶義詞?
河南全媒體網訊“我是小鎮做題家,是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,我靠在小鎮里做題考上了大學,努力的人值得被所有人尊重?!?/span>
“我也是小鎮做題家,在北大讀書時也曾自卑過。在別人休息的時間都用來奮起直追,至今還在逐夢的過程中?!?/span>
……
一大批醫學工作者集體站了出來,他們為小鎮做題家辯護,并稱自己就是小鎮做題家。
何謂“小鎮做題家”?
最近,中國新聞周刊為易烊千璽發聲的文章將“小鎮做題家”推到風口浪尖。
“這些小鎮做題家每天上培訓班,做真題卷,也仍然考不中那個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的編制內職務。”
“小鎮做題家”原是那些出身小城鎮,闖過題??忌虾么髮W,卻發現自己被身邊人“吊打”的同學的自嘲。
圖片源自網絡
現在,這個名詞似乎被貼上了“視野局限”“只會應試”“不懂變通”的標簽。
我國自古就有寒門苦學的傳統,中小學語文課這樣記錄了它:西漢的匡衡鑿壁引光,終成一代大儒;杜甫寄身陋室,不忘對“天下寒士”的關懷;宋濂在《送東陽馬生序》回顧青年時代的苦學歷程,催人奮發。
而“小鎮做題家”這幾個字的言外之意是,對寒門學子努力的否定。他們也渴望有一個優秀的出身,不會因為來自農村而自卑;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學習的機會,不會因為沒有機會放棄學習;也想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資源,不會為了成績而刷題。
而成為一名“小鎮做題家”是實現夢想最好的途徑,也是自我價值最好的體現。成為“小鎮做題家”從來都不是一種選擇,而是擺在面前的唯一出路。
最強大腦選手“北大花花老師”,也坦言“我就是小鎮做題家”。
她認為,“我覺得只會做題一點都不丟人,以前出身小城市埋頭苦讀、通過努力考入名校的孩子,我們夸他是‘寒門貴子’,現在被稱作‘小鎮做題家’……對于我們這種普通家庭的孩子,沒有更好的路。
努力不該成為貶義詞
“我走了很遠的路,吃了很多的苦,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。”
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博士黃國平的論文“致謝”,幾乎是所有“小鎮做題家”的縮影。
如果連這群最努力的人都會被嘲笑,又何談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?
生活中的“小鎮做題家”原本是很多寒窗苦讀十多年,通過不懈努力才考入大學的普通人的自嘲。
這份自嘲的背后,凡刷過《5年高考,3年模擬》以及《三年真題》的人們都會明白,那是地獄般的殘酷歲月。
在沒有空調的房間,在高聳入云的書堆中,普通人日以繼夜地學習,只希望在高考這個相對公平的考場中,實現自己的夢想,跨入心儀的大學。
圖片源自網絡
“小鎮做題家”這五個字背后,是每一個勤勤懇懇努力向上的普通人。
我們理所應當要抵制對“小鎮做題家”的嘲笑,但也要辯證對待它內核中暴露出的問題。簡單說來,就是要結合“小鎮做題家”的特點對它進行揚棄。
揚的是“小鎮做題家”們吃苦耐勞的求學精神,對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的學習方法,和對試題精心總結細致分析的能力。
棄的是“小鎮做題家”只唯教材、只唯題的學習觀念。
青年不該被這些偏見戴上枷鎖,不該被分為三六九等,不該在腦袋上頂著標簽,不屈于社會的聲音,無畏地、自豪地向著目標前進。
奮斗從來不是一件恥于開口的事,每個人都應擁有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權利,這份權利值得被尊重。
本文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。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